内涵

(一)从遣词造句看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掌握生字词的意思并能够运用到造句中是考验学生识字量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地运用词语。在四年级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帮助学生把“如何学”转变为“怎么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走月亮》这篇课文时,四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在语言表达上陷入固定模式。一些学生会简单地描述为“在月光下我和阿妈一起赶集”,还有个别学生会形容为“月亮一直跟着我们走”,这些语言表达的构建和运用都还十分稚嫩,甚至有些呆板。


(二)从习作训练看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想象能力

习作训练是在学生词汇量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延伸能力,能使学生将语言的运用与构建进一步精细化,让自身的思维参与到语言的表达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们应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并引导他们积累好词、好句和好段落。同时,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将别人的“好”转化为自己的“好”。例如,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盘古开天地》,并且习作训练中多接触《山海经》《淮南子》等古代传奇志异,以此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目前,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在叙述某事时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表达,但习作能力仅仅停留在“描摹”的阶段,缺乏创新与想象。


(三)从阅读理解看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众多语文教师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方面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如何让传承的核心内容与当代价值观保持一致。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当代价值观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突是一种挑战。但幸运的是,大部分语文教师开始将传统美德与现代人文精神融合起来,通过推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理解并有效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促使他们的理解能力得到提高。


实现路径

(一)练习聚焦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运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是他们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意识到词汇量的练习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对平时语言和词汇的练习进行集中,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来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语言能力。比如在《观潮》这一课时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词汇量的积累、语言运用以及语言梳理这三个方面,让学生接触更多陌生词汇,引导他们通过词汇量的练习培养出良好的语感,从而最终帮助学生实现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的双重发展。


(二)习作结合思维发展与拓展

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与趋势,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想象力优势,激发他们对写作的兴趣。举例来说,在一堂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蝙蝠和雷达的故事,联想到科学家是如何从蝙蝠捕捉猎物的行为中发展出雷达技术的。因此,在写作训练中,语文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既要让他们“言之有物”,又要让他们能够充分展开想象力。


(三)阅读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解

通常,语文教师会按照“识字——阅读——习作”的教学步骤来教学,然而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很难单凭识字或写作就获得启发,相反,具有故事性、趣味性和传奇色彩的历史传说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梅兰芳蓄须》这一课中,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拒绝了日寇的招揽,通过蓄须的行为,他不仅保护了家人,还捍卫了民族尊严,展现了一代艺术家的坚韧不拔和刚毅品格。

我国教育部指出,为了促进新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教育目标应以“核心素养”为界定。在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语文学科与核心素养紧密相连,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可以说,语文课堂是推动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同时核心素养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关键。

抱歉,我无法完成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