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初探讨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明确了其四个维度的内容,包括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语文核心素养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强调语文核心素养并非天生具备,也不是一次性获得的,而是一个后天持续学习、积累的过程;最后,语文核心素养不仅包括了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知识能力),还包含这些能力所衍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如思考和审美等。
二、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维度解析
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在语文方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语文思考能力、语文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能力。首先,学生需要具备识字能力,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认知和表达能力。其次,在阅读和表达的过程中,学生要具备积极思考的能力,并能够通过联想和想象初步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和评判。此外,学生还需要体会和品味语言之美、文学之美以及文本所呈现出的真善美的东西。最后,学生需要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并且需要从小被引导传承和保护这些文化。
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品性的养成。教师可以以四个维度为目标取向,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贯彻到课堂上。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它将核心素养落实到课堂中,落实到学生心中。教师应该以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中真挚的感情,体会文章的人文美等。
注重积累词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多读多写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至关重要。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建立在学生对语言知识习得的基础上的。可以说,听、说、读、写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基本方式。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时,要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营造听、说、读、写的氛围,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故事引导法等,让学生成为知识学习的真正主人。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外,还加强了对“思”这一能力的培养。学习而不思考就是徒劳无益。思考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品质。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非常注重语言知识的学习,更偏向灌输而轻启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增加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
促进情感陶冶,提升审美能力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是美的、祖国的语言文字一路传承下来的重要性。除了语言之美外,语言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典型故事也具有真善美的特质,具有吸引人、震撼人、打动人的力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将自身情感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和人性之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可以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对于语文核心素养来说,“了解和传承文化”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渊源,并培养传承文化的能力和素质。为了提升小学生的文化传承能力,实践教学法被广泛运用。实践教学法指的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综合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现场学习,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举例来说,当小学生学习关于端午节的课文时,教师可以借助庆祝端午节的实际活动进行现场授课。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学习效果,还能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品质。类似地,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国粹的传承都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法来实现,比如举办书法展、国画展、京剧学习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