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学语文课程主要是教授学生阅读、写作、作文、诗词、修辞等方面的知识。语文课程并不限于简单的语言和文字教学,而是涵盖了对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我们国家有专门的出版书籍对语文课程进行详细介绍和讲解,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供学生和教师参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旨在让学生初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学会有效地进行交流沟通,并从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培养思想文化修养,促进个人精神成长。因此,语文课程既具备工具性特点,又融合了人文性特点。
这段文字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和基本实施方式。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和目标可以简要归纳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以及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基于这些任务和目标,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包括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性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基本属性。比如语言,从交际功能来看,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从构造来看,是一种符号系统,同时也是信息的载体。多年来人们对语言的定义不下数十种,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定义也存在多样性。因此,语文课程具有多重性和多层次性,这是很正常的。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特点。”这一表述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来说至关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精神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工具,初步具备正确运用汉语的能力。
人文性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来影响学生,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鼓励并帮助他们发展个性和积极性。
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以及二者的统一,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必须紧密围绕着语文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在语文课程中,语言文字作为工具始终携带着人文内涵。因此,语文课程的实施应该将思想情感的教育融入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过程中去。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精神方面的成长,并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因此,在当下的语文课程建设中,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应该是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战略取向。
《课程标准》首次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概念对许多语文教师有着重要启发,使他们明白教授语文不仅仅是教授课文,也不仅仅是教授语文知识。教授语文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讨论等方式,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你是否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呢?
请在下方留言,做一个小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