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废除科举制实行现代教育以来,已经有一百多个年头了。在这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小学课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它们都有哪些改变?每个时代的课本都有什么样的特色?文脉君梳理小学语文课本的百年记忆,打开课本,就是打开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童年回忆。
1904年
《最新国文教科书》编辑:张元济等
出版:商务印书馆
1905年9月2日,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程结束了。清朝将如何继续人才培育计划?在此之前,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就是小学教育。
当时,小学教育被分为9年,分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5年,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高等小学堂4年,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课程和初等的差不多。
癸卯学制自1904年开始逐步实行,至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废止。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正是清末期间出版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套教科书。为了编好这套书,张元济等人经常围坐在一起讨论,他们确定了以文字笔画的多寡作为深浅的依据,为儿童识字提供了循序渐进的客观标准。
当时的编写者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册教科书所采用之字,限定笔画。规定五课之前,限定6画;十课之前,限定9画,以后渐加至15画为止。教科书采用之字,限于通常日用者,不取生僻字。比如《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课所列的单字“天地日月山水土木”,都是最贴近儿童生活的内容,而且笔画简易,易为儿童接受。
1912年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
出版:商务印书馆
△1912年小学语文书封面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儿童从6岁入学,接受初等小学4年的义务教育,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高等小学3年,毕业后可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
此学制一直沿用到1922年。
《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课本内容都是几行大字再加上一个相关插图,将做人的道理以浅显的常识向孩子传授,所以孩子们特别喜欢。一直到抗战前,这本书都在南京的学校里使用。
其中,第四册第一课《职业》:“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短短十四个字,却说尽了自立的道理。第十七课《御侮》:“鸠乘鹊出,占居巢中,鹊归不得入,招其群至,共逐鸠去。”十多年后,有许多学过此文的孩子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御外侮,爱国救国。
1919年
《国民学生尺牍》
出版:铸记书局
“尺牍”即书信的意思,这套《国民学生尺牍》主要是要求孩子学会写各类的书信,应该属于课外辅助教材。当时的标点符号还没有齐全,书中通篇只是句号。从目录上看,教写的信件类型有家属类、商务类、请托类、庆贺类、劝诫类等。
1932年
《开明国语课本》
叶绍钧 编
丰子恺 绘
出版:开明书店
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这是蔡元培经过上世纪20年代初期组织的学制改革问题大讨论后,在美国“六三三”学制基础上,重新制定的中国学校制度。此学制一直沿用到1949年。
就小学教育而言,“壬戌学制”缩短了小学年限,由原来的九年变为六年,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两年。规定小学校课程为国语(包括语言、读文、作文、写字)、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音乐、体育等。
当时,小学国语教科书版本甚多。
△1932年小学语文书封面
《开明国语课本》这是当时编得较好的一种国语教科书,这套读本突出“儿童本位”,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图文并茂,便于教师教学。这套书由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编,丰子恺绘。
其中,《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有一篇谜语:
我有十个好朋友
不吃饭也不喝茶
没有脚也没有手
早上帮我洗脸儿
晚上帮我解钮扣
1946年
《国语常识课本》
国立编译馆主编
出版:商务印书馆
△1946年小学语文书封面
1946年,北京的小学生使用的课本是《国语常识课本》。其中三年级的第八课,课文名字叫《闽生晕倒了》:“下午集会的时候,闽生忽然晕倒了。救护队员家健和小兰连忙把他抬到卫生室……闽生的弟弟粤生跟进病室来,拿起一个枕头要垫在他哥哥的头下。家健说:‘使不得!使不得!他是脑贫血,血液一时流不到头部,所以脸色苍白失去了知觉。头放低一些让血液慢慢流到头部来就会好的。’一会儿闽生果然醒过来了。”
令人惊讶的是,《愚公移山》也出现在了这时的小学课本中。
1950年代
《语文》
叶圣陶等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2年小学语文第二册封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设编审局负责修订老解放区的课本,供各地使用,并把“国语”改称“语文”。接着,又成立了专业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为教材的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编写出版了多套教材。
1949年秋,新中国第一批小学生读到的是叶圣陶等编辑,以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华北、东北、山东等老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基础的修订本。此后,各地的课本陆续改为了《语文》。
1960年代
《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6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日制十二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
教材重视语文“双基”训练和思想教育,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编排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和作文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每册课本分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后面,还安排一次综合练习。
1970年代
《语文》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77年,在南京上小学的孩子,使用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语文课本。
当年的小学语文第五册,封面上是一片黄色的稻田,稻穗沉甸甸地垂着;五个系着红领巾的孩子,还有一位成年人,拿着镰刀、锄头等,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田野里。课本的封底左上角,有一个小小的图标,正是长江大桥。
翻开课本,第一课是《毛主席啊,您的警卫战士怀念您》;第二课是《歌唱敬爱的华主席》;第三课是《周副主席关心红军战士》;第四课是《朱德的扁担》。全书一共28篇课文,其中《寓言二则》这一课中收录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农夫和蛇》《狐狸和小鸡》。
△ 1970年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封面和1977年小学语文第五册封面
1980年代
《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问世。1980年,国家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之后语文课本中,课文一般分为三种:一类课文,就是老师必须要花几节课的时间,仔细讲给学生听;二类课文,目录上会有个星号标志,老师只需要花一节课时间,指导学生自学就可以了;三类课文,目录上有个小三角形,老师可以不讲,完全由学生自学。
1984年版的第十一册语文课本中,第一篇课文是著名的《桂林山水》。而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出现在了第八课,是一篇带着星号的二类课文;而外国经典之作《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被收入其中。
还有一篇名为《奇妙的电脑》的课文,是科技题材。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中国计算机考察组在美国考察时,曾经到一位美国朋友家做客。他们向计算机询问当天美国报刊上刊登了几条有关中国的新闻。这位美国朋友立即用计算机,向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资料中心查询。几秒之后,打字机就自动打印出有关中国的新闻标题……”
△1984年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封面和1988年小学语文第二册封面
1990年代
《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7年出版的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中,共设置有20节课,其中包括《桂林山水》《我的战友邱少云》《金色的鱼钩》《第一场雪》《古诗三首》等。
△1997年小学语文第十一册封面
△1997年版语文书中《桂林山水》课文插图
2000年之后
《语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0年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封面
2000年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主要负责小学课本的情况有所改变,地方开始参与小学课本的编辑出版,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两家的课本,使用量比较大。
2009年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标本”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共有24篇课文。
和1997年的教材相比,内容的变化可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不过,《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文章依然存在,只是从1997年人教版中的第19课变成了2009年苏教版中的第一课。
“课本明星”
一百多年来,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里面有很多文章基本是长年不动的,或者是很少被替换。这样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是语文课本中的“课本明星”。那么,这一百多年来,有哪些文章可以称得上“课本明星”呢?这些“课本明星”有多少你还记得,有多少你还能“全文背诵”?
【《国语常识课本》】1946年
《愚公移山》《战国策》
【小学语文第五册】1977年
《朱德的扁担》《农夫和蛇》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1984年
《桂林山水》《月光曲》《小音乐家扬科》《卖火柴的小女孩》《落花生》《我的战友邱少云》
【小学语文第五册】1994年
《让我们荡起双桨》《美丽的小兴安岭》《周总理的睡衣》
文 |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 白雁 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