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的《河中石兽》是一篇广受欢迎的短文,既因为作者的名气,也因为文章结构合理,层层深入。文章所要表达的“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乎?”的道理也确有深意。这篇文章因此倍受推崇,并被收入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
根据去年的人教版新版语文课本内容显示,《河中石兽》已经被移除出课本。这一举措引起了很多讨论,一些人认为尽管《河中石兽》所传达的意义深刻,但对河中石兽的描述未符合事实。
许多人根据记录、推理和实验的结果认为,一座石兽掉进河里不会像传说中那样“倒流而上”。然而,对于河中掉落的石兽会发生什么,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
一、石兽会被掩埋
有人认为石头会因为自身的重量或者向上游翻转时渐渐降低而被埋入沙子中,最终结果是它们会在几乎原来的位置下被河床掩埋。同时山西蒲津渡铁牛沉入河床的事例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这样的观点恰恰陷入了“主观揣度”的误区中。
铁牛原地被沙子掩埋的原因在于铁的密度远远大于河沙。据概略数据显示,铁的密度约为8g/立方厘米,而河沙的密度仅约为2.2-2.8g/立方厘米。
即使河水可以冲走铁牛面向上游的河沙,但是另一边的反推力却无法将铁牛推倒。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渐沉渐深”,最终在原地被河沙掩埋。
大理石是雕刻常用的石材,其密度约为2.6-2.8克/立方厘米,与河沙的密度相近,因此河沙不会完全覆盖石兽。相反,河水会在石兽面朝上游的一侧冲刷沙土,同时在另一侧形成反向的推力,最终导致石兽逆流而上。
石兽会在反转几次后停止动作。
有人持有另一种观点认为,石兽要向上游翻转需要克服重力势能的影响。当石兽向上翻滚几次后,可能会受到河床高差的限制而无法继续翻滚。
这一观点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许多人在自己家附近的小河中使用石头进行实验,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即使进行再多的实验,如果没有提供相同的实验条件,就不能简单地将实验结果作为否定《河中石兽》所述情况的依据。
为了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河中石兽》故事发生地点沧州的实际情况。
沧州位于华北平原,地处东临渤海,整个市区土地平坦,河网密布,且主要河流自西向东流动。沧州的总面积为14304平方公里,自西向东的长度为181公里。全市最高海拔仅为17米,最低地势仅有2米,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仅有15米。
在沧州市的平原地区,沿着181公里的河流长度,整体的高差比较小。考虑到河流的蜿蜒曲折以及含沙量,实际的河流长度可能要更长,同时高差还要更小,平均每公里的高差只有8厘米,每一百米的高差只有8毫米。
只有在河流几乎没有高差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河中石兽》这种石兽“反溯流而上”的情况。
《河中石兽》被删除并非因为课文内容本身是胡说,而是由于其他原因。
许多中学教师在谈到这篇课文被删时,都表达了对该课文生字较多、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的担忧。同时,他们指出《河中石兽》被取代的新文章是沈括的《活版》,同样是一篇优秀的文章。教师们认为,《活版》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的值得学习的文章不计其数。因此,课本中选用的文章常常会有一些改动,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删的文章质量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