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如何切实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了解需要点,“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准引导点,“使学生乐而不疲”;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创设体验点,“红杏枝头春意闹”;落实语言点,“唱得红梅字字香”;引发思维点,“课有尽而意无穷”;整合资源点,“增强教学感染力”。

【关键词】:有效性 简约教学 需要点 思维点 切入点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不懈地追求。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由于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还没有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失实:教学目标设定虚化、空泛,教学方法、手段追求形式、华而不实;失调:师生活动时间失调,教师活动时间远远超过学生活动时间;失控:偏离文本的价值取向,漫无边际的体验;适度:盲目搜集和使用资料,远离文本的过度拓展,等等。由此使语文课堂教学费时低效。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明白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必须要把握语文课的方向,落实“学语习文”。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并以语言形式为载体,进行规范的语言实践。如推敲字、词、句、篇的意思,揣摩语言的意蕴,领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领略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并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将听说读写作为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克服非语文化因素干扰,使语文课真正上成语文课。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要实现简约教学:

①目标简明:紧紧围绕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定简明的教学目标;

②内容简缩:将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压缩,把时间留给学生读写、思考;

③过程简化: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克服反复讲解、细碎提问;

④操作简便:教学手段(传统媒体、现代媒体)简单实用,操作方便;

⑤语言简洁:教师点拨简明扼要,锤炼语言,小结的内容简括、精练;

⑥作业简易:围绕教学目标、重点,设计一两个以读写为内容的练习。

语文课还要继承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沿用被长期教学实践证明了的经验。例如,在语言环境中识字,阅读识字结合,精讲多练,读写结合,勾画批注,熟读背诵等。要结合语文教育的发展,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那如何切实做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了解需要点,“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容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此石紧紧吸引住学生。怎样才能了解到学生的需要点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总的来说,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2.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陶罐和铁罐为什么争论”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3.敏捷地捕捉课堂上学生的生成点。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无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得多么充分,考虑得多么周到,在课堂中也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这种情况说明,众多学生的思维比一个教师的思维要丰富得多,也深刻得多。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双边参与的动态进程中,教师应敏捷地捕捉并判断、重组学生在课堂涌现出来的信息,适时调控,充分利用。迎着学生的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就能够出现精彩不曾预约的有效生成,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二、找准引导点,“使学生乐而不疲”

教师要有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要全方位地发挥主导作用,课上把更多思考、交流、展示、尝试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主导作用应体现在:

①把握目标:目标准确,“三维”融合,落实到位而不越位;

②优化教法:针对教材,研究学生,选择教法,优化组合;

③营造氛围:激趣引情,平等对话,启发求知,关注发展;

④引领感悟:静思默想,读中感悟,指导学法,积累运用;

⑤破解难点:联系实际,引导读书,适当点拨,互助合作;

⑥梳理质疑:问题归类,理清主次,组织讨论,读书思考;

⑦调控节奏:精心组织,能放能收,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⑧启发小结:引导发现,自我习得,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在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培养学生学会“发现”,有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自己“发现”的时间和空间,倡导求实、求知、求异、求新,以获得学习的新成果。

  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那些重点、难点和有价值的问题,以及思维指向多元化,思维火花容易碰撞的问题。合作讨论时间要充分,不走过场。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间,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以达到学习成果共识、共享。

三、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

“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

1.教学目标简明具体。教学首先要确定合适的目标。目标要简明,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心中无目标,一面都不到;目标制订不能空泛,要具体。如教学目标“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领会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就比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绘中表达的高尚的精神追求”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有利于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围绕目标达成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利于教师的自我监控——目的达到了吗?没达到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调控?

2.教学切入简约集中。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在上《长征七律》一课时,出示图画,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要求用诗中的语句给图画配上最合适的语句。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总想写出最贴切的。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楚了,人物的语言、心理、反映出的崇高品质揣摩到了,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一字穷理,定全课之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之经络”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节简洁自然。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写下各自的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第二个环节交流“批注”;第三个环节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可以写一句友情感言,可搜集友情名言,可以学习作者通过神情、动作的细致描写,反应人物内心世界,生动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个小片段,可以写写你和朋友之间发生的友情之事,也可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还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简洁自然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主动思考,积极感悟。

四、创设体验点,“红杏枝头春意闹”。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用到了“体验”一词,在阅读目标上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注重情感体验。这意味着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情境出发去体验感悟,重视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累移到课文里,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在体验和交流体验中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学生自己对文本有一定的理解,但往往理解不会深入,教师需创设体验点,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去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情境和情感,体验点的创设比贴标签式的说教会使学生更易于接受。

1.当课文意义生成在学生的原认知结构中找不到呼应时,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由于受知识和生活经历的局限,学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主题与情感往往缺少体验,经常产生陌生感与疏离感。因此,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特别要注重找到学生类似的情感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角色的转换,体验角色的所为所思所感,从而很好地体会所学的内容。

2.引导学生对内容情境产生兴趣,从而激发体验的内需。情感体验是以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的。对课文所体现的情感,学生由于缺少审美的需要,往往根据自己的性别、经历与情感偏好而加以取舍,对陌生的或者排斥的情感主题,经常容易忽视。在这时候,教师就必须根据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各种各样美好的情感。在教学《七颗钻石》这一课时,我创设的体验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水罐为什么会一次次发生神奇的变化?看到这样一位有爱心的小女孩,你会对它说什么?……学生兴趣盎然,透过文本进入了童话世界,而且也能学着列夫托尔斯泰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想象、幻想、夸张,也编出了神乎其神的爱心童话,这样既领悟了童话的特点,又学会了编写童话,还享受了心灵的洗礼,明白爱的力量是伟大的。

3.引导学生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揣摩不同的心理体验,达到情感的飞跃和价值观的提升。汉语言意义的模糊与丰富性,给老师们在教学时组织学生体验各种各样的丰富情感,提供了可能性。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看了吴老师的教学视频,他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课中,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或借助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或饱含深情,引导学生在“一咏三叹”的朗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朗读训练”与“个性体验”、“多元解读”融为一体,使学生既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既咀嚼品味具体语言,又促使人文的种子悄悄萌芽、开花,真正使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使“读”与“悟”水乳相融,让吴老师的教学呈现一份精彩。在课中,吴老师还针对文本的内容,把它拓展成一首小诗,这既是对文本的拓展,又变换一种表述方式,深化一种情感,从现场的效果看,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有助于情感的积淀、表达、传递、升华。

五、落实语言点,“唱得红梅字字香”。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习、掌握语言。

2.落实语言,注重“读写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目的,是运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口头表达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而最终的落脚点是书面表达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很好地融合了这一传统的读书方式,注重对文本学习的批注,注重把学生的感悟写下来,从而使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真正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用笔写出自己的学习感受,写出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达到真正的理想效果。

3.落实语言,注重词语教学。新课程对词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一改过去理性的、复杂的、枯燥的词义分析,注重有效的、生动的、富有价值的词语教学。在这方面,很多老师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在学习《半截蜡烛》这一课文时,老师在语境中出现词语,学生用这些词语把整个故事串了起来,词语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符号,形成了学生头脑中生动的形象,想象意境、饱含情感读词语,重在语感的培养。

六、引发思维点,“课有尽而意无穷”。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习,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习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积极的思维引导非常重要。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主动学习。

1.培养问题意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质疑以及教师设疑,使学生生疑。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解疑,培养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的学习品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学习源于问题”的意识,培养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勇于提出的良好的习惯。这也是创新品质形成的基础。

2.学会提出问题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品质。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恰当地进行引导和训练,逐步训练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3.及时进行评价。激励会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与动机,运用评价手段,针对学生的提问给予恰当评价、引导,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价值,要给提问者以激励。特别是课外反馈的问题,更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以加强勤思习惯的养成。

八、整合资源点,“增强教学感染力”。

多媒体开发了有活力的课程资源,活化了教学情境、意境、心境,增强了教学感染力。但运用多媒体要从实际出发,既使用现代媒体,又恰当使用传统媒体,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

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遵循以下几点:

①紧贴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

②激发内心情感,创设探究情境,发展思维能力;

③突破教学环境的时空限制,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④学科间融合,获取新知识,培养多种学习能力;

⑤开展听说读写活动,互动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要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创设和丰富教学情境的工具,激励情感的工具,促进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使教与学方式得到变革。

总之,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堂是永恒的追求。要进行扎实的听说读写训练。要追求朴实的教风,而不求时尚,不盲目跟风,不表面效仿。要消除哗众取宠的“新潮”,华而不实的“热闹”。要牢牢把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潜能、身心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步更新,师生的语文素养同步提高,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师生的生命在生活的、对话的、开放的语文课堂中彰显精彩。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