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毒教材”事件近期霸占了热搜,作者在愤慨之余不禁想起自己读小学时的语文课本。94年那会我刚上小学,那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翻看语文课本,课本中的一片片课文和生动的插图给我的童年带来很多快乐,而让我印象最深的则是课本中出现过的各种美食。下面作者就带大家穿越回童年,盘点一下曾经出现在语文课本中的美食。

一、杨梅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候,有一次吃杨梅,吃得太多了,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节选自《我爱故乡的杨梅

九几年的东北市面上根本见不到杨梅这种南方水果,所以当时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一边吞着口水一边想象着杨梅到底是什么味道?直到后来第一次吃到杨梅,这才算圆了小时候的馋嘴梦。

二、杨桃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节选自《画杨桃

这个杨桃到底是什么水果?同杨梅一样,东北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吃过。直到后来参加工作之后,路过一家水果店,发现了这个像五角星一样的杨桃,于是果断买了两个尝了尝,酸酸的味道里带着一丝清甜,味道还算不错。

三、罗汉豆、茴香豆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地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节选自《社戏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节选自《孔乙己》

罗汉豆就是蚕豆,小的时候我倒是吃过五香蚕豆,不过像课本中盐水煮的蚕豆却是没有吃过。这篇课文的代入感特别强,我相信每个读过这篇文章的朋友都会有种感觉,那就是自己就像迅哥儿一样,月光下,和童年的玩伴驾着小船飘荡在小河上,晚风微凉,两岸的豆苗和芦苇随风摇荡,一副多么美好的童年画面。

茴香豆是囊中羞涩的孔乙己唯一的选择,不过这个做法简单的茴香豆却让孔乙己吃出大餐的感觉。多年以前我也有落魄过,也曾和朋友在小吃部喝酒,央求老板赠送一盘花生米,想必也是跟孔乙己一样的心境吧。

四、榆钱饭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杨芽儿和柳叶儿刚过,榆钱儿又露面了。

村前村后,河滩坟圈子里,一棵棵老榆树耸入云霄,一串串榆钱儿挂满枝头,就像一串串霜凌冰挂,看花了人眼,馋得人淌口水。丫姑野性,胆子比人的个儿还大;她把黑油油的大辫子七缠八绕地盘在脖子上,雪白的牙齿咬着辫梢儿,光了脚丫子,双手合抱比她的腰还粗的树身,哧溜溜,哧溜溜,一直爬到树梢,岔开腿骑在树杈上。

我站在榆树下,是个小跟班,眯起眼睛仰着脸儿,身边一只大荆条筐。

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先喂饱你!"我接住这几大串榆钱儿,盘膝坐在树下吃起来,丫姑在树上也大把大把地揉进嘴里。

我们捋满一大筐,背回家去,一顿饭就有着落了。

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玉米面,上屉锅里蒸,水一开花就算熟,只填一灶柴火就够火候儿。然后,盛进碗里,把切碎的碧绿白嫩的青葱,泡上隔年的老腌汤,拌在榆钱饭里;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节选自《榆钱饭》

原谅作者分不清榆树长什么样,所以对这个榆钱一点印象都没有,不过文中描述的“榆钱儿生吃很甜,越嚼越香”,想必这个榆钱一定会很好吃。

五、牡蛎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得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节选自《我的叔叔于勒

牡蛎,也就是生蚝,现在是吃烧烤必点的一道菜,可是那时候的我,根本不知道牡蛎是什么东西,看到课文中的描写,觉得那一定是人家美味。后来长大之后,我也尝试过生蚝蘸辣根的吃法,但是总觉得味道不一样,后来才知道,国内的生蚝和法国的生蚝不太一样,法国的生蚝体大、肉细、汁多,吃的时候只需要挤上几滴柠檬汁就可以了,一点也没有腥味。

六、烤松鸡

"你照看火堆。我去打些野味来。"猎人说着,转到树背后就不见了。只听见树林里响了几枪。我还没捡到多少干柴,他已经回来了。几只松鸡挂在他腰上,摇摇晃晃的。

"我们做晚饭吧。"他说。他把火堆移到一边,用刀子在刚才烧火的地上挖了个洞。我把松鸡拔了毛,掏了内脏。猎人又找来几片大树叶,把松鸡裹好,放进洞里,盖上薄薄的一层土,然后在上面又烧起一堆火。

等我们把衣服烘干,松鸡也烧好了,扒开洞,就闻到一股香味。我们俩大吃起来,我觉得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美的东西。————节选自《大森林的主人

美食无国界,文中烤松鸡的做法和我国叫花鸡的做法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烤熟之后,打开泥壳,香气扑鼻,撕开一块鸡肉放进嘴里,鸡汁四溢,简直就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

小时候读到这篇课文的时候,根本无心学习,一直在回味这个烤松鸡的味道。

七、鱼汤

一天,他在一个水塘边给我们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这天夜里,我们就吃到了新鲜的鱼汤。尽管没加佐料,可我们觉得没有比这鱼汤更鲜美的了,端起碗来吃了个精光。

以后,老班长尽可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把我们安顿好,就带着鱼钩出去了。第二天,他总能端着热气腾腾的鲜鱼野菜汤给我们吃。我们虽然还是一天一天衰弱下去,比起光吃草根野菜来毕竟好多啦。可是老班长自己呢,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您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节选自《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讲述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牺牲了自己的故事。

那时候读完这篇课文,一边感叹红军长征时期的艰苦,一边砸吧嘴,似乎在品尝这个鱼汤的美味。后来成家之后,学会了鲫鱼汤的做法,奶白的鱼汤炖好后,鲜香四溢,再回头想想那个艰苦时期,缺吃少喝的条件下能喝到一碗鱼汤是何等幸福之事。

八、咸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节选自《端午的鸭蛋

咸鸭蛋是东北人早餐的首选,用筷子小心翼翼的挑出流油的鸭蛋黄,拌进白米粥里,原本平淡无奇的白米粥有了鸭蛋的咸香,趁热喝上一口,那滋味不比皮蛋瘦肉粥的味道差,咸蛋粥暖胃,也给忙碌的一天提供了最基础的能量。

作者能想起来的有关好吃的课文就这些了,欢迎大家留言补充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