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五十四页所收录的《秋天》是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学习的第一篇语文课文。可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节语文课。

教材页面左上角清晰地标注着两个大字——课文,相信无论是年轻的学生还是资深的老师,都会被这个标识所吸引。这一课,必然是独特的,与之前的“识字”和“汉语拼音”有着明显的区别。它标志着孩子们人生中的“第一堂语文课”,无疑将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想象,这一代的孩子们将会牢记小学时学到的第一篇课文——《秋天》。这种安排无疑十分贴心,因为在秋天学习《秋天》,再没有比这更有生活气息,更具语文特色,更令人愉悦的了。

在第一次学习课文时,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进行教学以及应该关注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细节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第一次”而显得重要。比如,“课文”到底是什么?“课文”应该包括什么内容?“课文”是否有趣?这些问题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构成了学生对语文的第一印象和基础认识,有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有理由要把第一节语文课教好,对学生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很好,不少徒弟已经发现了这节课的价值并开始设计。可惜的是,一线教师依然固守着他们的观念,特别是一年级老师。他们最担心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以及完成不了“识字写字”任务。因为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老师们依然坚持将这节课当成“识字”课型来教。通常的做法是:快速阅读课文一遍(或者用老师的话说,“过一遍”更准确),然后立刻进行识字教学。课文瞬间被边缘化。整个课程设计都明显地体现了“随文识字”的特点,一旦遇到一个生字,就要讲解一个字,讲完一个字之后,立刻让学生书写这个字。除此之外,还要进行集中的识字和写字教学板块,要求学生一次性学会全文的生字,并要求当堂完成书写。

在一年级上学期,教学任务中有一个重要使命是教授学生识字和写字,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然而,并不是在学生第一次接触课文时就要强行进行识字和写字的教学。因为每节课都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教学意义。此外,学生需要学会认识的“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并不是全新的生字。同样,学生需要会写的“了”“子”“人”“大”并不难。因此,我们不应该根据僵化的思维使“第一次学课文”变成“第一次随课文识字写字”。

这节课需要深深地留在记忆里,因为它展示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具备典范价值和示范意义。这堂课的教学就像是为了奠定基础而撒下的第一把土,它被深深埋藏,能孕育出许多东西。这些显而易见的存在价值足以超越仅仅了解和书写这几个字的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始时,我会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上“秋天”的课题。随后,我建议对“秋”字进行讲解。我会指出这个字左边是“禾”,右边是“火”,而“秋”字本身蕴含丰富的汉字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古老气息。这个字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还可以从字形结构上进行深入的解析。这样的讲解不仅在课程导入时增添了语文的魅力,也带来了丰富的文化体验,为学习的开端揭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接下来,我会向学生引导思考:秋天如此宏伟壮丽,如此丰富多彩,而我们的课文却用三段简练的语言完美地描绘了秋天的神奇之处。这种方式能够激起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一起探索秋天的美妙之处。

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五个具体步骤:
1. 导入引导:通过故事、图片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课题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系统地传授相关知识,以便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互动,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5. 总结反思: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巩固。

第一步设计为“我能读”。

鼓励孩子自由、大胆地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借助文字上方的拼音,特别是在遇到难以理解或读不顺的地方,可以依靠拼音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可以帮助孩子将之前学到的拼音运用到课文阅读中,辅助朗读。拼音就是为了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流畅而提供的工具。一旦学完拼音的第一课,就可以开始利用拼音来加速阅读。工具的使用越多,效果越好,才能实现人与工具合为一体的状态,也使得工具本身在使用中得到了体现。

我会对孩子进行重点指导的部分有三处。首先,我会帮助孩子重点读好“天气凉了”和“树叶黄了”。这些是朗读中的“轻声”部分,我会反复引导孩子读几遍,让他们感受“轻声”的语气。同时,我还会提醒他们注意“凡是轻声,拼音上就没有声调”的规律。

其次,我会重点指导孩子读好“一片片”、“一群”和“一字”。不同语境下的“一”字有不同的读音,根据拼音标调来读是很重要的,但我并不打算给他们讲解“一字读音的变化规律”。因为这样的信息孩子可能听不懂并且记不住,而且这并不是一年级的学习内容,至少在这节课中不需要掌握。通过这一步,我就能使孩子基本读准确、流利,并且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一要求——注意一字不同的读音。

最后,我会重点指导孩子读好“天空那么蓝,那么高”。在这里,由于表达情感的需要,两个“那么”需要重读。我会让孩子有意识地加重这些词,通过朗读来表达出情感的色彩。

第二步设计为“我的发现”。

我会让孩子将本课和之前学习的童诗、童谣进行对比,重点让他们认识本课的文体样式和自然段落。我会让孩子看一下之前学习的诗句、童谣,它们通常是一句一行的。而我们的课文分成了三个段落,每个段落的文字有长有短,每个段落之间都有空两格。让孩子认识这些明显的段落形式,这样就能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的要求。为了深化理解,我会鼓励孩子拿起笔,数一数,标一标,并且从今往后都这样做。预习时就可以数出自然段,标注自然段。在首次接触这篇课文时,我会培养他们对段落的意识,并开始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我会在小朋友初步阅读后重点指导三个地方。首先是“天气凉了”和“树叶黄了”,这是文章中的轻声部分。我会和孩子一起读几遍,让他们感受出轻声的意境。同时,我会提醒他们关注,凡是轻声的词语在拼音中是没有声调的。其次是“一片片”、“一群”、“一字”这些词。因为不同的语境中,“一”字的读音是有所不同的,根据拼音标调来念是正确的。并不需要讲解“一字读音的变化规律”,因为这样的讲解很难理解,也很难记住。而且,这并不是一年级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至少不是这一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指导,基本上可以让孩子朗读正确、流利。也可以完成课后练习中的第一个要求——注意不同词语的不同读音。最后是“天空那么蓝,那么高”这两句。当朗读的时候,因为要表达情感,这里的“那么”需要读重音。我会让孩子有意识地重读这个部分,通过朗读来表达其中的感情色彩。

第三步设计为“我能背”。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可以用一边想象一边背的方式来辅助记忆哦。比如,“树叶黄了,从树上落下来了”,我们可以想象树叶黄了,掉落在地上的样子。还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动画来辅助,让背更加顺畅,这样背诵起来会更有意思哦。

另外,我们还可以用一边演一边背的方式来帮助记忆。比如,“排成人字形,排成一字形”,我们可以用手势来表示一下,这样更容易记住哦。还有“树叶落了”,也可以用手势来辅助记忆。让文字变成形象,背诵起来会更加有趣呢。希望大家在第一次学课文时,可以用这些方式,让背诵更加生动有趣。

第四步设计为“我会写”。

刚开始学写生字时,学生通常需要掌握四个生字。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然而,在掌握了"了"和"人"两个字之后,学生可以通过“添一添”的方法自学掌握"子"和"大"字,从而举一反三。让学生在这节课结束时,静静地专注写字成为美好的一幕吧。

第五步设计为“课后拓展”。

我也会布置拓展性阅读的任务。例如,我会寻找一些关于秋天的故事、诗歌或者童谣,让孩子对比阅读。这样可以让大家感受不同文体的不同表达,发现“同样是描写秋天,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魅力”。孩子们还可以选择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获得“完整性学习”的经历,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多样、扎实而有效。

我们要在小孩人生中的第一堂语文课上精心设计,用心教学。这将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我们绝对不能马虎。

欢迎关注@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课,获取更多教学方法,请点击专栏。

教学大纲: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课程名称
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2.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3.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
1. 语文知识:文字、词语、句子、段落等基本知识;诗词歌赋、文言文、现代散文等文学体裁。
2. 语文技能: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
1. 组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讨论、阅读指导、作文写作等。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
1. 板书记录学生的思维导图和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化。
2. 定期组织各类测试,包括知识点的测试、阅读能力的测试等,以及进行综合性评价。

第六部分:教学安排
每周安排固定的语文课时,每节课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第七部分:教学资料
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课件,以及优质的教学资源,如课外读物、影视资料等。

第八部分:其他说明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搭配课外阅读和语文知识拓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