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初中二年级,学校手工劳动课,我们班负责造纸。一开始就分配我和刘玉顺当会计,还让我俩上街买了一个讲义夹,便于保管账页,至今还存放在我家中。下方可见64年前使用的讲义夹的正面和内侧。看着这模糊的照片,便能想象到它当年为我们造纸付出了辛劳,我们造纸成功有它的一份功劳
接着便安排我俩去城东小学收废纸,我俩下午就一起去各个班级的前后垃圾筐里收,每次都能收到废纸。老师和同学还挺热情的,总会问收了去干什么?听说要造纸,兴趣就来了,七嘴八舌问个不停,怎么造?还要用水泡吗?怎么弄碎呀!怎么成为纸的呢?我们要干活,没有时间只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就引起了他们大讨论。真有意思,有成就感,更感到肩上有担子。
废纸拿到厂里要用水泡在大缸里,泡烂后要把它捣碎。我们采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我们老家过年家家要准备糯米粉包元宵,把泡过的糯米送到小作坊加工。我们捣纸和小作坊碓制糯米粉一样。见下方照片
地上埋了一个外方内圆锥孔的大石块, 孔的大头在上约40厘米,小头约25厘米,深约60厘米。泡烂的纸就倒进去,然后手扶上方木杆,脚不停地踩动那有支架支撑的木锤冲击纸,直到完全粉碎。一个人用脚踩,另一个人就坐在石坑旁,不停地用木棍翻动,以确保纸能全部粉碎,不留死角。这时需要两人密切配合,更重要的是注意安全。我和刘玉顺两人经常配合,挺默契。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均未发生事故。
捣碎的纸,我记得是放在大约两米见方,高1米的大木桶里,继续用水泡,让它成为纸浆。大个子的同学就拿起制作纸的木框,沿着纸浆表面轻轻一插,纸浆均匀布满在木框中间丝网上,晒干后慢慢揭开就是一张纸。当时,我们很羡慕制作纸的许承明和肖秀琴同学,他俩个子大,尤其许承明男同学,力气大,制作更得心应手。那木框估计约有80*80厘米,我们个儿小,拿不动,站到大木桶面前相形见绌。
回想当年的劳动还是挺有意思的,培育人、练身体、长技艺,这样的情景经常浮现在眼前,同学谈起来津津乐道,我们也是在模仿发明家蔡伦造纸呀!现在全国多地将土法造纸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挽救濒危失传工艺流程,弘扬性能独特纸产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观摩。在江苏、四川、贵州和内蒙古土法造纸已进入学生课堂和学生生活,学生们争当“小蔡伦”的镜头,让人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