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学好数学,离不开提问和解题。其实解题说白了就是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2.制定课堂规则,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等,努力做到号令严明,秩序井然,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3.课堂语言要通俗化。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解,对数学化的语言尽量用日常语言去解释,要接地气,让学生听得懂。这也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师本化的一种体现。

4.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不清,影响思维的连续性,就会造成很多后续的问题。有些重要的概念和公式或者规律,要特别重视当堂掌握,比如安排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当堂背诵默写。

5.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努力用数学模型或生活中的经验来支撑。比如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侧面展开以后是一个长方形,可用数学模型来演示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

6.学生在下面练习时,老师要四处走动,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一来了解情况,利于下面的针对性讲解,二来让学生有一种被督促感、被关注感,防止懈怠偷懒,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7.问题导学式或任务驱动式,原理都一样,就是教师提出问题或有导学案,学生在问题导引下、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思考、探讨研究,深度参与到学习中去,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效率。

8.布置的学习任务要让大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让他们享有成功的体验。交上来的作业,80分以上的尽可能批分数,必要时下发前优秀的作业念一下名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荣誉感,让学生重视作业的质量。

9.要重视数学公式的文字语言表述。比如完全平方公式,写完以后要求学生用文字语言来表述它的意义,即:“两个数的和的平方,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的和,再加上这两个数的乘积的两倍”,要求学生学会字母公式的文字化表述,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公式的含义,那么当字母发生变化时,学生仍然能准确地运用这个公式来解题。

10.数学课堂要尽可能做到动静结合,长时间安静容易造成疲劳,同样,长时间热闹也会造成流于表面没有思维的深度,这就是平时经常强调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如果上一个片段是实验和活动,那么下一个片段就应该是一种任务操作方式,让学生安安静静、独立自主地练一练。安静的环节也有,热热闹闹的情况也有,这样的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符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学生动起来,不一定非要讨论,让全体学生把基本概念齐读三遍,或把题目齐读一遍,也是一种提振精气神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