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王羲之能成为“书圣”,靠的全是家族基因优秀。这种说法让寒门子弟有些失落,成就全靠基因,后天努力还有何用?王羲之的书法成就真的全靠基因吗?

卫夫人

不可否认,优秀的基因让王羲之过早地拔萃而出。王羲之七岁时就写得一笔好字,十二岁时就跟从父亲学书法。白天练字,晚上就在被窝里偷偷阅读前代《笔论》。王羲之的父亲名王旷,擅长行书、隶书;叔父名王廙(yì),书画一绝;姨母名卫烁,就是书法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卫夫人,后人赞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从小就是在这样的世家厚学中接受书法的熏陶。

王羲之

稍长,王羲之师从姨母卫夫人系统地学习书法,渐渐成名。成年后,他渡江北上,遍游名山,历览李斯、曹喜等先贤碑帖;又到许昌洛阳等名都,访习钟爵、梁鹄蔡邕等名家书体,视野大开,广闻博取。归来后,王羲之潜心研练,融汇创新。他把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巧妙融入真行草体中去,于是形成了他独特的书体。后人常赞他是“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兰亭集序》

王羲之书法中的珍品就是其《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名士在绍兴的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众人饮酒赋诗。最后26人各留下《兰亭》诗,王羲之作了四言及五言诗各一首。众人的《兰亭》诗汇编成一诗集,王羲之乘着酒兴挥毫泼墨,为此诗集作序,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此帖为王羲之醉后所书的草稿,共28行,324字。作者因是乘兴所书,将其书法造诣发挥得淋漓极致。酒醒后,他看书稿中有涂抹之处,便想再次书录,书数次,都觉得无原稿的气韵,便作罢。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世人也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一句来赞王羲之的书法之美。

王羲之书扇面

王羲之的书法还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4个儿子王献之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也都是大书法家。其中,王献之,善草书;王凝之,工草隶;王徽之,善正草书;王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王献之,又被书法界称为“小圣”。

墨池

王羲之家族的基因确实强大,那么是不是真的不需要后天的努力了呢?当然不是。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临池学书,练罢便去池塘中洗笔砚。日久,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唐代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有“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一句。宋代曾巩墨池记》中写道,“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可见练笔之苦。

优秀的基因,再加上后天的勤奋,才成就了一代“书圣”。

(更多历史故事,请点击关注)

#头条创作挑战赛#?#冬日生活 打卡季#?